咨询热线:86-023-89666600
您当前的位置: 澳门·新葡萄新京(中国区)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NEWS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做好养老金融与巨灾保险服务 共绘民生幸福画卷

发布时间: 2024-10-23 次浏览

  五金对于“银发需求”,金融如何更好助力老有所养?面对自然灾害,保险如何为群众安居保驾护航?10月19日,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全球发展与中国机遇”和“推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保险防灾减灾救灾作用”平行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围绕养老金融、巨灾保险等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如何推动养老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使金融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契合百姓的养老需求?

  “养老金融应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色和核心功能。”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蔡希良认为,发展养老金融应把握好这一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政策制定以及产品服务开发过程中,注重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切实为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以及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让老年生活无后顾之忧、更具尊严,从而提升消费意愿,充分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党组成员武建力表示,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管理部门和市场投资主体同向发力,从本金、收益、期限三个要素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夯实养老财富储备。武建力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和比例,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整体收益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各支柱养老金投资政策,放宽投资比例限制,让各类养老金在分散风险的基础上提高长期投资收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二级巡视员李德宏介绍说,我国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待遇水平逐年提升,基金运行平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市场化运营成效显著,规模不断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实施,参加人数超过6000万人,有效应对了人口老龄化挑战。李德宏建议,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互助共济功能,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前景巨大,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做好养老金融与巨灾保险服务 共绘民生幸福画卷。”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海生表示,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均衡发展迫在眉睫。而商业养老金通过“账户+产品”的创新结构,在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养老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平衡性解决方案。

  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看来,未来,养老金融发展将呈现出“居家+社区”“社区+机构”“居家+社区+机构”三个融合趋势。而保险业参与构建“医康养”生态圈是对多层次社保体系的重要补充,金融机构在提升养老资金储备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养老相关产业建设,这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面临重重挑战,天气灾害愈加频繁。巨灾保险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巨灾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重要工具。下一步,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总结巨灾保险发展经验,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具体而言,一是全面加强巨灾保险前沿研究,发挥巨灾保险共同体数据优势,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理论。二是稳步推进地方试点,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的投保面和覆盖面。三是不断完善风险分散渠道,鼓励国内再保险公司加大对巨灾风险的支持力度。四是不断夯实行业发展基础,逐步形成“保险+科技”新模式,持续提升行业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巨灾保险共同体大会主席降彩石表示,在全国层面巨灾保险制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工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创新不断深化。例如,今年3月,由巨灾保险共同体承保的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巨灾保险在河北落地;宁波公共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形成了以自然灾害为主要保障,叠加突发公共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见义勇为相关保险的“1+3”综合保险保障方案,累计受理47.8万户居民报案,为34.3万户居民提供了巨灾赔付。

  “2023年,全球保险业为巨灾损失支付的费用超过了1000亿美元,全球巨灾保险缺口正在不断扩大。”瑞士再保险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再保险业务首席执行官尚卓博(Beat Strebel)表示,除台风、地震以及热带气旋等灾害外,次生灾害也频繁发生,例如,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然而,这些次生灾害目前尚未得到保险的充分保障。尚卓博呼吁,国内与国际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公共机构应通力协作,采取风险减量的长期策略,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更多金融支持。(记者 孙榕)

 
友情链接
澳门·新葡萄新京(中国区)官方网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86-023-89666600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澳门·新葡萄新京(中国区)官方网站   粤ICP备1291024003号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