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五金黑土地是珍贵的土地资源,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不仅承载着耕地质量提升与生态系统修复的重大使命,更是推动现代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模式的核心所在。这一举措也为筑牢“大国粮仓”提供了坚实根基和保障。
今年,我国将推动保护性耕作与粮油单产提升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金融作为资源配置关键工具,亟须通过模式创新、政策协同和市场引导,为黑土地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此外,随着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金融机构参与黑土地保护指明方向,也激发了多元化融资需求。
当前,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如黑龙江省通过“龙江绿金云服务平台”评定绿色项目,推动种植业固碳增汇等创新产品,将黑土地保护纳入绿色金融指标体系。这不仅解决了传统农业融资“缺抵押、周期长”的痛点,还通过技术嵌入和产业链整合,提升黑土地保护可持续性。
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当前金融助力黑土地保护的措施已初见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金融产品与服务适配性、风险控制、技术应用成本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应强化顶层设计,将黑土地保护明确纳入国家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并通过专项再、财政贴息等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在此基础上,支持国有农服企业、农机合作社等规模化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托管等方式延长产业链,增强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应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推广“信贷+保险+担保”组合工具,引入气候、收入等产品对冲自然风险;同时建立黑土地保护基金,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
此外,还应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利用农业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耕地质量和作物生长状况,为金融机构提供可靠的信用评估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金融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开发更多符合黑土地保护需求的金融产品,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培训,提高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和利用率,确保金融支持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助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
扫一扫关注我们